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,有的学生偏爱文科,有的偏爱理科,但是中考的时候,文理科都很重要,偏科容易影响成绩。对于一些偏理科的学生来说,文科仿佛比较枯燥,比较难学。应该是他们对文科的兴趣不够。
相当多的中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,尤其是那些为语文学习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的学生,但学习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,甚至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。因此,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。那么要培养学习兴趣,首先要知道该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。
树立榜样,引起兴趣。首先,中学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。由于语文教师每天都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文,教师个人优秀的文化素养、兴趣、性格和品格等往往潜在地影响着学生,其表现为:教师教育中甜美的自然之声、精湛的板书、生动形象的语言、声音,感动、影响学生,从心底激起羡慕、模仿的心情,从而引导学生喜欢语文,进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。
其次,“偶像”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。中学生容易产生崇拜心理,他们其中很多会崇拜明星和有才能的人,喜欢把他们视为“偶像”,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崇拜心理,指导他们成为学习的榜样。“语言大家”是学生学习的典范。中学语文课本上有很多大家的经典作品。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书、分析质量、鉴赏,善于吸收其精华,引起兴趣。人的潜意识希望得到高度评价和尊重,特别是中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的特殊时期,渴望得到老师、同学、家长的高度评价、尊重和信任。
因此,在语文教学活动中,教师应善于实施鼓励教育,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,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。找到亮点,给予鼓励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。在语文学习活动中,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方方面面(包括写作、朗读、理解、写作、表达等)。试着发现孩子们令人惊讶的闪光点,给予及时真诚的肯定、表扬和鼓励。

